圖靈學院內的文章包含三大主題:ESG浄零實驗室、AI實驗室及精實管理實驗室,我們會不定期分享相關主題之文章,也歡迎並對前述主題有興趣的學員投稿分享您的見解  (我要投稿)

圖靈學院創辦人 科楠老師的願景

川普新關稅政策:美國清潔能源未來與臺灣經濟的雙重挑戰

 

圖靈學院
科楠
2025-4-8

 

一、引言


    2025 年 4 月 2 日,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宣佈了一系列新關稅政策,這一舉措不僅在美國國內引發了巨大的經濟波動,也對全球貿易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特別是對美國的清潔能源未來和臺灣地區的經濟構成了重大挑戰。本文將綜合分析川普新關稅政策對美國清潔能源未來以及臺灣經濟的多方面影響,並探討其背後的原因和可能的應對策略。

 

二、川普新關稅政策概述


    川普政府此次關稅政策的核心內容包括對所有進口商品普遍徵收 10% 的關稅,並對特定國家和地區加征額外關稅,例如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征 34%,對歐盟進口商品加征 20%。此外,臺灣也未能倖免,被徵收 32% 的對等關稅。這一政策的出發點是為了解決美國長期存在的貿易不平衡問題,並鼓勵國內製造業的發展。然而,這一政策的實施卻對美國的清潔能源未來和臺灣地區的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對美國清潔能源的直接衝擊


(一)供應鏈中斷與成本上升


    美國的清潔能源產業高度依賴進口零部件,特別是來自中國的太陽能板、風力渦輪機和電池等關鍵部件。數據顯示,美國超過 80% 的太陽能板來自中國企業或使用中國製造的零部件。中國在全球太陽能光伏電池市場的佔有率超過 80%,並生產全球超過 95% 的多晶矽晶片。此外,在電池領域,中國精煉了全球約 60% 的鋰、80% 的鈷和超過 90% 的錳,這些是電動汽車電池的關鍵原材料。美國還從中國進口了近 74% 的稀土需求,這些稀土元素廣泛用於風力渦輪機、電動汽車電機和節能技術中。川普的新關稅政策將使這些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進口成本大幅上升,從而增加清潔能源專案的整體成本,破壞現有的供應鏈。

 

(二)市場信心受挫與投資減少


    關稅政策的宣佈立即引發了美國股市的大幅下跌,標普 500 指數下跌 4.8%,市值蒸發約 2.5 萬億美元。投資者擔心關稅會增加企業成本,減緩經濟增長,並可能引發新的全球貿易戰。這種不確定性使得投資者對清潔能源專案的信心受挫,投資減少。許多私募股權公司和銀行減緩了交易,預計 2025 年的首次公開募股(IPO)市場將大幅下滑。這對於清潔能源企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因為它們需要大量的資金來進行研發、生產和擴張。

 

四、對中國大陸的反制措施及其影響


(一)中國的反制措施


    中國迅速對美國的關稅政策做出了反制,宣佈對美國所有商品徵收 34% 的關稅,並限制七種關鍵稀土元素及其相關產品的出口。這一反制措施將對美國的國防、電子和清潔能源行業產生重大影響。美國的許多製造企業,如洛克希德·馬丁、特斯拉和蘋果等,都依賴這些稀土元素來維持其生產線。中國的這一舉措不僅增加了美國企業的成本,還可能導致關鍵原材料的供應短缺,進一步阻礙美國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

 

(二)對美國經濟和清潔能源的影響


    中國的反制措施進一步加劇了美國清潔能源產業的困境。美國企業不僅面臨更高的成本,還可能面臨關鍵原材料的供應短缺。這將使美國的清潔能源專案更加昂貴,甚至可能無法實施。此外,中國在全球清潔能源市場的主導地位也使得美國難以在短期內找到替代供應商,進一步凸顯了美國清潔能源產業對進口零部件的依賴。

 

五、對臺灣地區經濟的直接衝擊


(一)出口市場萎縮


    臺灣地區經濟高度依賴出口,出口占其地區生產總值(GDP)的 65% 至 70%,其中對美出口占比達 23.5%。根據彭博模型推估,32% 的關稅將使臺灣對美出口減少約 63%,導致 GDP 下滑 3.8%,近千億台幣貨品將受到衝擊。臺媒分析稱,受關稅衝擊,臺灣對美出口下降可能直接影響其今年 15% 至 20% 的地區生產總值。

 

(二)股市與金融市場動盪


    關稅政策的宣佈引發了臺灣金融市場的劇烈波動。受此影響,臺指期夜盤下殺逾 800 點。由於臺股在 4 月 3 日進入清明假期休市,市場週一(4月7日)重新開盤後立即大跌二千點。這種金融市場的動盪不僅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也對臺灣地區的整體經濟穩定構成了威脅。

 

(三)產業空洞化加劇


    川普的關稅政策可能導致臺灣的傳統產業和高科技產業進一步空洞化。以美國為主要市場的臺灣傳統產業,如汽車零組件、石化、紡織、制鞋、工具機、自行車暨汽車零組件、鋼鐵等,可能被迫赴美設廠,否則將喪失市場競爭力。此外,高科技產業如半導體,儘管臺積電已在美國大規模投資,但仍可能面臨進一步的壓力,被迫交出核心技術或繼續擴大在美投資。

 

六、對臺灣地區貿易關係的影響


(一)美臺貿易關係惡化


    儘管臺灣政府一直標榜“臺美關係良好”,但川普的關稅政策顯示出美國對臺灣的經濟利益並不買賬。美國不僅對臺灣地區徵收高額關稅,還要求臺灣降低對美進口汽車和農產品的關稅稅率。這種單方面的貿易壓力使臺灣地區的貿易自主權受到嚴重挑戰,也使“臺美 21 世紀貿易倡議”等所謂的經濟合作框架形同虛設。

 

(二)國際經濟合作受阻


    臺灣地區在全球經濟合作中本就面臨諸多困境,被 CPTPP 和 RCEP 排除在外,且在兩岸關係緊張的情況下,缺乏主要貿易國家敢於與其簽訂自由貿易協議。川普的關稅政策進一步削弱了臺灣地區在國際經濟合作中的地位,使其在面對美國的貿易壓力時幾乎“無牌可打”。

 

七、對臺灣地區社會與政治的影響


(一)中小企業面臨困境


    臺灣的中小企業是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些企業在面對美國關稅時顯得尤為脆弱。新黨臺北市議員侯漢廷指出,中小企業可能面臨“訂單大幅減少”“獲利壓縮與成本上升”“庫存風險與資金壓力”等問題。這些企業由於規模較小、議價能力較弱,難以將關稅成本完全內部化,直接面臨獲利壓縮或市場份額流失的風險。

 

(二)社會就業與民生壓力


    關稅政策對臺灣地區經濟的衝擊將不可避免地傳導至社會就業和民生領域。企業訂單減少、利潤下滑可能導致裁員和減薪,進而影響到普通民眾的生活水準和就業機會。此外,物價上漲和經濟衰退的壓力也可能引發社會不滿情緒,對臺灣地區的社會穩定構成挑戰。

 

(三)政治層面的反思與調整


    川普的關稅政策使臺灣當局的“倚美謀獨”策略受到嚴重打擊。民進黨當局此前為了討好美國,主動表達擴大對美採購、配合美國的經濟政策,但最終換來的是美國的高關稅大棒。這一現實讓臺灣當局不得不重新審視其對美政策,同時也引發了臺灣社會對“台獨”路線可行性的進一步反思。

 

八、應對策略與展望


(一)美國清潔能源的應對策略


1. 推動國內產業政策:美國政府需要制定更加積極的產業政策,支持清潔能源技術的研發和生產,減少對進口零部件的依賴。例如,加大對國內太陽能板和電池生產的補貼,鼓勵企業在國內建立生產基地。


2. 加強國際合作:儘管美國與中國存在貿易摩擦,但雙方在清潔能源領域仍有合作空間。通過對話和協商,雙方可以找到互利共贏的解決方案,共同推動全球清潔能源的發展。
3. 調整貿易政策:美國需要重新審視其貿易政策,避免過度依賴關稅手段來解決貿易不平衡問題。通過多邊貿易機制和對話,尋求更加公平和可持續的貿易解決方案。

 

(二)臺灣的應對策略


1. 加強兩岸經濟合作:面對美國的貿易壓力,臺灣地區應重新審視其經濟戰略,加強與大陸的經濟合作。兩岸經濟合作不僅有助於臺灣地區企業拓展市場、降低成本,還能增強臺灣地區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競爭力。兩岸經濟合作的深化,將為臺灣地區經濟的穩定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2. 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臺灣地區應加快產業升級和轉型的步伐,減少對傳統產業和低附加值產品的依賴。通過加大對高科技產業、綠色能源、數字經濟等領域的投入,提升產業的附加值和競爭力。同時,應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以應對全球貿易格局的變化和美國的貿易壓力。


3. 拓展多元國際市場:臺灣應積極拓展多元國際市場,降低對美國單一市場的依賴。通過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開拓新興市場,分散貿易風險。例如,臺灣地區可以加強與東盟國家、歐盟、非洲等地區的貿易往來,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4. 加強與美國的溝通與協商:儘管美國的關稅政策對臺灣地區構成了重大挑戰,但臺灣仍應積極與美國進行溝通與協商,爭取關稅減免或調整。臺灣政府應明確表達自身利益訴求,強調美臺貿易合作的重要性,爭取在貿易政策上獲得更多的靈活性和空間。

 

九、結論


    川普的新關稅政策對美國清潔能源未來和臺灣經濟都構成了重大挑戰。這一政策不僅使美國的清潔能源產業面臨供應鏈中斷、成本上升和市場信心受挫的問題,還使臺灣地區的經濟面臨出口市場萎縮、金融市場動盪和產業空洞化加劇的困境。面對美國的貿易壓力,美國和臺灣地區都需要採取積極的應對策略。美國需要通過推動國內產業政策、加強國際合作和調整貿易政策來應對清潔能源領域的挑戰;而臺灣地區則需要加強與大陸的經濟合作、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拓展多元國際市場,並積極與美國進行溝通與協商。只有通過這些綜合措施,美國和臺灣才能在複雜的國際經濟環境中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Reference:
CARBON CREDITS.com:Trump’s New Tariffs Wipe Out $2.5 Trillion: How Can It Stall America’s Clean Energy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