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靈學院內的文章包含三大主題:ESG浄零實驗室、AI實驗室及精實管理實驗室,我們會不定期分享相關主題之文章,也歡迎並對前述主題有興趣的學員投稿分享您的見解  (我要投稿)

圖靈學院創辦人 科楠老師的願景

如果這世界沒有美國:全球關稅戰下五大領域的情境分析

 

 

圖靈學院
科楠
2025-4-25

 

    如果在哆拉A夢的故事中,大雄、小夫、靜香和哆拉A夢能克服心理的恐懼,一起對抗技安的霸凌,是否故事情節會大不同?同理,如果在假設情境中,美國因挑起全球關稅戰爭而遭到各國聯合孤立,會發生什麼情況? 我們以下將從全球經濟、地緣政治、科技與創新、環境政策與能源格局、社會文化影響五個面向進行分析,說明在沒有美國參與的世界中,各領域可能出現的巨變情境與發展趨勢。(以下分析純屬虛構,因為最終大雄、小夫、靜香和哆拉A夢還是不敢反抗可怕的技安)


1. 全球經濟影響


    在美國被排除於全球經貿體系之外後,世界經濟將進入重新調整階段。國際貿易規則、供應鏈佈局和金融體系都會出現重構,美元長期主導的局面可能動搖。短期內可能出現市場動盪,但各國也將尋求新的平衡與合作機制,以減少對美依賴並維持經濟發展:

 

  • 國際貿易格局重組:

    其他主要經濟體將加速建立和深化區域貿易協定,填補美國退出後的空白。例如,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後,其餘11國成功簽署了 CPTPP,證明「其他國家可以並且將會挺身而出,填補空缺並提供貿易領導力」​。在美國被孤立的情境下,更多此類區域貿易集團(如RCEP等)會興起,各國間降低關稅、加強市場互通,以彌補美國市場和資本缺席造成的損失。傳統由美國主導的多邊貿易體制雖遭衝擊,但世界貿易不會停擺,而是轉向由歐盟、中國等主導的新框架。​

 

  • 全球供應鏈的調整:

    關稅壁壘的提升將迫使跨國企業重繪供應鏈版圖,更加傾向在區域內生產和採購。專家指出,持續升級的關稅戰可能使某些戰略性產業的供應鏈出現區隔,例如電動車、太陽能等領域。各國企業為降低風險,將供應鏈在地化或區域化,提升彈性以因應關稅衝擊。這種轉變短期內可能帶來類似疫情期間的供應瓶頸和成本上升;但長期看來,區域供應鏈的深化有助於打造更具韌性的貿易網絡。同時,曾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的出口國將積極開拓替代市場,例如中國加強面向東南亞的新興市場佈局,歐盟各國則深化區內市場和對亞洲、非洲的出口,以彌補對美出口的減少。

 

  • 金融市場與貨幣體系:

    美國被金融孤立將引發國際資本市場的劇烈震盪。由於投資人失去對美國市場的可及性,短期內全球股市和匯市可能大幅波動。然而各國將迅速採取措施重構金融架構,例如建立繞過美國的支付清算系統和金融合作機制。最顯著的長期變化是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將受到動搖。在美元退出全球金融體系之後,「歐元將不可避免地成為主要儲備貨幣」。由於人民幣尚未完全可自由兌換,短期內難以直接取代美元,因此歐元有望率先填補美元留下的地位。其他貨幣如英鎊、日圓、瑞士法郎的國際作用也可能上升。同時,國際金融機構如國際貨幣基金(IMF)和世界銀行將面臨改革壓力:失去美國這一主要股東與資金提供者後,這些機構的治理與資金來源需要由歐盟、日本或中國等填補,可能引發「痛苦而深遠」的調整。整體而言,全球金融將從以美元與華爾街為中心,轉向更分散的多極體系。雖然這過程充滿不確定性,但各主要經濟體有動機協調行動以防止金融危機,並確保貿易和投資在沒有美國的情況下依然運轉。


2. 地緣政治變局


    美國長期以來是許多國際安全架構和同盟關係的支柱。一旦美國被全球孤立並退出這些機制,傳統的地緣政治平衡將被打破,出現新的安全聯盟組合和軍事格局。北約等現有同盟體系可能瓦解或轉型,各國將重新評估自身安全策略,區域強權的影響力大幅上升,整體軍事力量對比趨於多極化。

 

  • 北約及盟友體系的重組:

    沒有美國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能否生存下去,將取決於歐洲盟國能否大幅增強自身軍事承擔。理論上英國、法國和德國等主要歐洲強國必須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投入最大努力,其它成員國也需將國防開支從目前約佔GDP的2%提高到4~5%,才有可能勉強維繫北約運作。即便如此,失去美國這一主導力量後北約的戰力缺口仍難以填補。沒有美國的領導,北約很可能淪為歐盟的區域性軍事政治工具,其全球作用將較今日大為縮減。例如,北約恐怕無力再在全球範圍投射軍力,對於區域以外的安全事務也不再擴張介入。同時,英國已脫離歐盟,在沒有美國的北約中扮演何種角色將充滿不確定性。這意味著以往依賴美國安全保護傘的盟國不得不重新組合,歐洲可能加速推動「戰略自主」,建立更緊密的防務聯盟;亞太地區的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傳統美國盟友則面臨自行強化防務或尋求區域內新安全夥伴的抉擇。

 

  • 全球軍事力量對比:

    隨著美國退居幕後,世界軍事強權的版圖將趨於多元。中國的軍事影響力將相對擴大,成為亞太地區無可爭議的主導力量,而俄羅斯在歐亞地區的戰略地位也將提升。這可能導致地區軍備競賽升溫:例如,失去美國核保護傘後,東亞及中東地區可能在短期內出現新的核武國家,特別是在中東,這種核擴散將帶來巨大的動盪風險。具體而言,韓國、日本可能考慮發展自主核武或飛彈防禦,以應對鄰近強權;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等國也可能為了自保而尋求核能力,一旦伊朗或其他對手具備核武,中東將陷入更危險的軍備競賽。此外,沒有美國在歐洲和亞太扮演平衡者,區域衝突升溫的風險增加:例如俄羅斯可能在東歐採取更大膽的行動,中國在臺海或南海的軍事施壓也可能加劇,因為美國不再介入制衡。面對這種局面,其他大國可能結成新的安全集團:一方面,歐盟內部或許出現更統一的防務政策,甚至組建獨立於北約的新歐洲防務機制;另一方面,印度、日本、澳大利亞等可能加強合作,試圖在印太地區形成某種平衡中國的聯盟(儘管缺乏美國這樣的軍事強國,其效果有限)。整體而言,全球將從美國主導的單極安全架構轉向區域多極競爭,各地緣板塊各自形成力量均勢,但同時國際安全的不確定性和潛在衝突風險也將上升。


3. 科技與創新格局


    美國長期主導著全球高科技產業和創新生態系統,矽谷的企業和美國的技術標準影響廣泛。如果美國科技公司在全球遭到排除,將帶來技術版圖的巨變。中國、歐洲等有望趁勢崛起為新的科技中心,全球技術標準可能轉向多元甚至出現分歧。各國將競相填補美國留下的技術與市場空白,形成創新領導權的重新洗牌。

 

  • 技術領導權轉移:

    沒有美國參與後,中國幾乎將自動成為全球科技領域的領跑者。美國長期在半導體、軟體、航空航太等尖端領域佔優,一旦退出國際競爭,實力僅次於美國的中國具備規模和資源優勢,無疑會迅速擴大影響力。歐洲、日本、印度及東南亞國家可能被迫加強合作,試圖共同挑戰中國的科技霸主地位。然而,缺少了美國,要建立一個不依賴北京的全球技術生態系統將極為困難。未來走勢將取決於中國的科技政策是否足夠開放與包容,以及其他國家能在多大程度上聯手避免中國對關鍵新興技術的壟斷。例如,在5G/6G通訊、人工智慧、衛星定位等技術標準上,若美國公司不再參與制定,中國和歐洲可能各推其標準體系,發展中國家則視情況採用中國或歐洲的方案,全球技術標準可能呈現中歐兩極並存的局面。此外,歐盟長於監管和制度制定,或將利用「布魯塞爾效應」推廣其數位隱私、人工智慧倫理等標準,以填補美國在國際標準制定中的缺位。

 

  • 科技產業生態變化:

    美國企業被排除後,全球科技市場將出現巨大的空白,由其他國家的企業競相填補。以消費電子為例,如果蘋果公司的iPhone和MacBook不再在全球市場銷售,將留下一個巨大的真空,可能由中國、日本、韓國和臺灣的電子業巨頭們競相填補。目前中國廠商在智慧手機、5G設備等領域已具備強大實力,歐日企業則在高端製造與汽車科技方面領先,這些公司都將擴大市佔來取代美國企業的位置。同時,美國的自我孤立也會對全球科研與教育領域產生衝擊,美國長久以來吸引各國頂尖人才,如今這些人才將轉向歐洲或其他亞洲國家,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合作網絡將重組。正如分析所指出,美國的退出將對全球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發版圖產生數十年迴響的震盪。短期內,可能出現研發項目資金中斷、國際科研團隊解散的現象;但長期來看,歐洲和東亞有望承擔更多研發重任,例如歐盟加大科研預算吸引人才,中國推進自己的創新生態系統並吸引周邊國家合作研發。整體而言,科技創新將從美國一極獨大的格局走向多中心競爭,中國或成最大贏家,歐日等也將在細分領域保持競爭力,全球創新版圖更趨多元化。


4. 環境政策與能源格局


    美國若退出全球環境合作與能源市場,將對氣候變化治理和能源供應版圖帶來重大影響。作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國和重要能源生產國,美國的離場會在國際減碳努力和能源市場均引發連鎖反應。其他主要經濟體將被迫承擔更多領導責任,推動環境議程前行;傳統能源格局也將重組,產油國勢力增強而美國主導的頁岩能源革命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減弱。

 

  • 氣候治理缺位與他國接棒:

    美國退出國際氣候協定(如《巴黎協定》)將使全球減排目標的實現難度上升,然而歐盟、中國等有能力的參與者會努力填補這一真空。實際上,在2017年美國宣佈退出《巴黎協定》時,北京與布魯塞爾即表態將結成聯盟,引領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歐盟氣候專員Miguel Arias Cañete當時強調:「歐盟和中國正聯手推進《巴黎協定》的執行,加速全球向清潔能源轉型」。可以預見,在沒有美國參與下,這種中歐合作將更加緊密,他們可能共同制定更嚴格的減排標準、擴大對開發中國家的氣候資金援助,並在國際氣候談判中扮演主導角色。日本、印度、加拿大等國也有動機繼續遵守並強化各自的減排承諾,以展現負責任的國際形象。當然,失去美國的減排貢獻,全球在本世紀中實現「淨零排放」的進程將更具挑戰性;其它國家可能需要分擔更大減排份額,同時採取措施防止「碳洩漏」(例如對美國製造的高碳產品課徵碳邊境稅,以免其占不減排的便宜)。

 

總體而言,雖然美國不在場會削弱氣候治理的整體力度,但並不會逆轉綠色轉型的大方向,各國尤其是中歐將更加緊密合作,務求維持對氣候變化的國際行動力。

 

  • 能源市場新動態:

    美國長年既是石油天然氣淨進口國,又通過頁岩革命成為近年重要的能源出口國。若美國退出全球能源市場,其供需地位的空缺將由其他產油國補上。短期內這可能使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暫時重獲影響力並提升俄羅斯在能源市場的地位。因為美國頁岩油氣若不再大量出口,國際市場將更依賴中東和俄羅斯的供應,OPEC可能重新主導油價走勢。同時,歐洲為降低對俄羅斯等的依賴,可能加速可再生能源佈局和尋找替代供應源,比如中東、非洲或美洲其他產油國。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離場未必會改變全球能源轉型的大趨勢:正如分析指出,無論美國是否參與,全球的 “「綠色」能源革命和頁岩能源革命都將不減速地繼續進行”。可再生能源技術的成本下降和各國減碳政策,將推動太陽能、風能等在世界各地持續擴張。此外,中國、歐盟等在新能源技術和電動車產業上已領先,美國的政策倒退反而可能給予他們更大市場機會,進一步壓低清潔能源的成本。在能源政策方面,沒有美國的阻力,國際社會可能更容易就一些氣候行動達成一致(例如制定全球碳定價機制等),但也少了一個重要出資國和技術提供者;發展中國家可能需要中歐日等國提供更多資金和技術支持以推進能源轉型。

 

沒有美國的世界能源版圖將向著減少對美國依賴的方向發展,傳統化石能源市場重新洗牌,而全球清潔能源轉型的腳步不會因美國缺席而停滯。


5. 社會文化影響


    美國在二戰後建立的全球影響力不僅體現在硬實力上,還透過好萊塢電影、美式生活方式、價值觀輸出等軟實力深刻影響著世界各國。如果美國被孤立於國際社會之外,其文化傳播和價值影響力將大幅下降。全球的社會文化版圖可能出現「去美國化」的趨勢:美國流行文化不再一家獨大,其他國家和本土文化將興起以填補空白,國際輿論與媒體生態也將隨之調整。

 

  • 大眾娛樂與媒體版圖:

    美國的影視音樂產業長期主導全球娛樂市場。一旦美國文化產品無法順利出口,各地觀眾將轉向其他國家的內容。首先,曾經由好萊塢稱霸的全球電影業將迎來權力轉移,隨著好萊塢不再是世界影壇中心,昔日引領電影潮流的歐洲城市(如巴黎、羅馬)有機會重振昔日榮光;但歐洲電影人將面臨來自印度寶萊塢以及尤其中國電影製作力量的激烈競爭。目前印度和奈及利亞(俗稱「奈萊塢」)產出的影片數量已居世界前列,中國的票房市場規模近年來也一度超越北美。在美國缺席後,這些非美電影工業將進一步擴大全球市場占有率。類似地,美國影集、流行音樂在全球的壟斷地位也將削弱:紐約不再是時尚之都後,巴黎和米蘭將再次引領時尚潮流,英國很可能成為全球音樂生活的中心。韓國的K-Pop、日本的動畫產業、拉美的電視劇以及土耳其、印度的影集等,都有機會在區域乃至全球範圍吸引更多受眾。全球娛樂市場將趨向多元,本土文化內容的份額提升,文化輸出不再由單一國家主導。

 

  • 價值觀與社會影響:

    美國長期以來透過媒體和外交鼓吹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觀。美國被孤立後,其國際話語權將減弱,美式價值在全球的感召力可能下滑。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更趨於多樣的價值競爭格局:歐洲可能更加積極宣傳多邊主義、社會福利和環境可持續等價值觀;中國則會透過其媒體和教育交流項目強調發展權、國家主權等理念,並推廣自身體制的發展模式。發展中國家在沒有美國影響的情況下,可能傾向吸收來自區域強國的文化與價值輸入。例如,非洲國家的年輕人或許更多接觸來自中國、印度的電視內容與社交媒體;東歐和拉美則可能在歐盟的文化輻射下更認同歐洲價值觀。全球新聞媒體版圖也將調整:美國的CNN、紐約時報等過去塑造國際輿論的媒體若受到排擠,英國的BBC、法國的法新社、卡達的半島電視台以及中國的CGTN等將填補資訊供給的空缺,各地輿論將更加區域化、多元化。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美國文化影響並不會瞬間消失。幾十年來塑造的生活方式與流行元素(例如牛仔褲、快餐、NBA體育等)仍將在許多國家存在一定受眾,只是難以再像過去那樣主導潮流。未來的全球文化可能呈現出群雄並立的局面:沒有哪一國的價值觀能絕對壓倒其他,文化影響力將隨著經濟和軍事影響圈分布,形成多中心的文化生態。


一個沒有美國參與的世界將經歷一段陣痛期,各領域出現不確定性和動盪。但人類社會並不會隨美國的退場而停止運轉。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世界曾經在沒有美國的情況下運轉過,也終將 「挺過美國退出所帶來的挑戰」。在美國孤立的初期,國際秩序將出現權力真空,引發各種危機和衝突,以及長期的不穩定和不確定性;但各國將逐漸適應新的現實,透過合作與競爭塑造出新的秩序架構。

下表總結了沒有美國參與的世界在五大領域中的主要轉變趨勢:

 

 

儘管美國在各方面的影響力難以在短期內被完全取代,上述趨勢顯示出世界正在學會適應沒有美國主導的情境。最終結果將是一個更加多極化的國際社會:各主要力量在合作與競爭中尋求新的平衡,各國共同承擔起過去由美國提供的國際公共責任。在這過程中,世界經濟與政治秩序可能更趨複雜、多樣,但人類社會仍將運行下去並開創新的局面。

 

如同俄羅斯國際事務理事會的一份分析所言:“世界完全可以在沒有美國的情況下生存下來,就像當年生存下恐龍的滅絕”。

 

雖然挑戰重重,但各國協力之下,新的國際秩序將逐步成形,為沒有美國的世界開啟新的篇章。

 

 

參考資料:
1.Andrey Kortunov, “What Would Happen to the World Without the United States?”, Russian International Affairs Council, 2020
2.Mireya Solís, “As the TPP lives on, the U.S. abdicates trade leadership”,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18
3.Indrabati Lahiri, “How a potential global tariff war could hit Europe’s supply chains”, Euronews, 2025
4.Daniel Boffey & Arthur Neslen, “China and EU strengthen promise to Paris deal with US poised to step away”, The Guardian,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