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創智能圖靈學院
科楠偵碳事務所
2025-11-6
前言
氣候議題已非單純環保論述,而成為全球資本、政策、技術交鋒的戰場。在這場戰役中,「氣候科技」(climate tech)被視為可能決定賽局勝負的關鍵。但我們必須誠實面對:光是「科技」與「投資」並不保證勝利。
Bloomberg Graphics 最近的報導指出,若將氣候議題分割為「七大維度」來觀察,從溫室氣體排放、清潔能源容量、資本投入,到政策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企業行為與技術成熟度,我們會看到不只是光明的場景,也看到缺口與阻力。本文將從報導的數據與圖示出發,分析其所揭露的「十兆美元抗逆方案」到底意味什麼,然後針對對台灣(亦即我的母土)在能源轉型與氣候科技發展上的機會與挑戰提出觀察與建議。
一、七大維度掃描:現況與矛盾
Bloomberg Graphics 給出的七個維度如下:
1. 排放(Emissions)
2. 淨零與過渡能源(Transition & Energy)
3. 清潔能源新增容量(New Clean Energy Capacity)
4. 氣候科技投資(Climate-tech Investment)
5. 金融體系與風險(Finance & Risk)
6. 基礎設施與製造(Infrastructure & Manufacturing)
7. 地緣政治與政策阻力(Geopolitics & Policy)
這樣的分類有助於我們用架構化方式,看清「前進」裡面的「停滯」與「瓶頸」。
1. 排放:有下降趨勢?但並非穩定
報導指出,全球能源相關 CO₂ 排放可能在 2024 年達到峰值,2025 年或成為結構性下降的起點。這是一個值得鼓舞的訊號。但我們不能因為「可能下降」就鬆懈。以下是幾個提醒:

對台灣而言:即便全球進入下降趨勢,我們仍處於轉型初期。台灣既有輸入的高碳能源負擔,也有地緣與產業定位的挑戰。這一維必須放在第一線。
2. 淨零與過渡能源:理論與現實之夾縫
報導進一步指出,「過渡能源」(如天然氣、碳捕捉、氫能等)仍在能源轉型地圖上扮演角色。簡單來講,就是「化石 → 清潔」並非一條直線,有中間階段。這裡面的矛盾在於:過渡能源若使用不當,可能延緩真正的低碳替代。對台灣而言,我們既要考慮核能、天然氣替代燃煤,也要全面評估可再生能源與儲能的成熟性。唯有同時布局過渡與長期清潔路線,才能避免「轉型停滯」的風險。
3. 清潔能源新增容量:令人振奮,但仍需加速
報導裡有圖表顯示:過去十年內,全球清潔能源(風電、太陽能、儲能)新增裝機量已有明顯提升。

這是一個好消息。但我提醒三點注意:
4. 氣候科技投資:數字巨大,但分布不均
報導中核心一句話是:「這可能是一場價值 10 兆美元的抗逆方案。」也就是說,若全球要實現氣候轉型目標,氣候科技投資量級
將非常龐大。但這裡面有兩個明顯問題:
5. 金融體系與風險:資金動向透露信號
報導中指出:儘管「實體投資」(如裝機、基礎設施)在清潔能源中已有領先跡象,但銀行對低碳能源的放款仍未完全超越對化石燃料的放款。這說明,金融體系對轉型的信心仍存在裂縫。對台灣而言,若想成為氣候科技中心,就必須打造穩定的金融機制、降低技術與政策風險,才能吸引長期低碳資本。
6. 基礎設施與製造:轉型勝負的戰場
轉型並不只是「發明新技術」,更是「建造新系統」。報導指出:清潔能源製造、供應鏈、基建(如輸電網、儲能設施)依然是薄弱環節。因此,台灣若想在氣候科技鏈上取得一席之地,不該僅做終端應用,而應積極布局製造與供應鏈,尤其是在半導體、電池、智能電網元件方面。
7. 地緣政治與政策阻力:轉型不是純技術問題
最後,報導提醒:氣候轉型是「多速、非同步」的過程。不同國家在政策、技術、資金、制度能力上的差距,使得「全球協作」更像是一個拼圖,而非單一路徑。對台灣而言:我們既受到全球經濟鏈條的牽動,也有自身政治、能源政策、安全、地緣風險的限制。面對氣候科技浪潮,我們必須有「角色定位清晰」且「配套制度完善」的策略,而非流於跟風。
二、台灣視角下的機會與挑戰
在全球大格局中,台灣的角色經常被忽略。但我認為,我們有一定潛力,同時也面臨關鍵瓶頸。
機會面
1. 製造與供應鏈基礎扎實
台灣在半導體、電子製造、精密機械具備強項。這可轉化為氣候科技供應鏈的一環。例如電池材料、智慧電網元件、儲能系統控制器等。
2. 地理位置與能源轉型的迫切性
島內電網與能源自給率偏低、外部依賴高。這使我們在轉型動機上更強。若成功率高、模式可複製,便能成為示範區。
3. 政府政策推動與國際意識提升
隨著全球對碳中和、減碳市場的重視加劇,台灣若能同步提升氣候科技政策誘因、資金支持,便可在國際氣候投資鏈条中提升存在感。
挑戰面
1. 制度與政策落實不確定
能源政策、電網改革、再生能源併網、儲能補貼機制,這些制度仍有許多待完善之處。若政策跳動大、法規模糊,將降低投資信心。
2. 資金與市場規模有限
相比美國、中國、歐洲,台灣市場規模小,創新技術投入後的「放量」挑戰較大。若無出口導向或國際合作,很難取得規模經濟。
3. 技術與系統整合能力需要加強
氣候科技不只是單一產品,而是含括智慧控制、電網整合、儲能系統、數據分析、政策配套等。台灣在跨領域整合仍需精進。
4. 地緣政治與能源安全變數高
若未來在能源種類或供應鏈上受制於外部,將增加風險。面對轉型,台灣須兼顧自主性與國際分工。
三、策略建議:三大方向給台灣氣候科技布局
基於上述機會與挑戰,我提出三大策略方向,供國家、企業、學界暨氣候科技創新者參考。
策略一:打造「氣候科技國家平台」
政府應牽頭建立一個平台,將資金、技術、製造、應用與出口市場整合起來。這個平台應涵蓋:
目的是讓台灣不只是「應用者」而是真正「創造者」。
策略二:強化「電網+儲能+智慧控制」三合一能力
清潔能源新增容量固然重要,但如果電網無法消納、儲能無力配合、智慧控制系統不足,那麼新增裝機就像「豪華汽車停在泥坑裡轉不動」。
台灣應:
這樣,我們才能從「新增容量」走向「有效容量」。
策略三:資本+政策+國際定位三向並行
四、結語:十兆只是起點,真轉型尚在路上
回到 Bloomberg 的報導標題:「There’s a $10 Trillion Antidote to Trump’s Climate Backlash」──「十兆美元」看起來像是一劑大藥,似乎可逆轉氣候科技前景。但我必須提醒:這劑藥仍然有很多「未經驗證」的成分,且用藥過程中可能副作用、也可能接受者(各國、各產業)反應不同。
我們所看到的是:
但也同樣看到:
對於台灣來說,現在正是「從概念到實作」的關鍵時刻。我建議我們不要只看全球大畫面,而更要聚焦「切入點」--透過製造鏈條、智慧電網、台灣特質定位,打造可輸出、可擴展的氣候科技鏈條。唯有這麼做,我們才能不只是「被動接受轉型風潮」,而成為「主動創造轉型機會」。假如十兆美元是一場氣候派對,那麼現在台灣還站在場邊觀望。是時候穿上鞋子、走進舞池,別再怕踩到別人腳。
報導來源:
1.Bloomberg Graphics,《There’s a $10 Trillion Antidote to Trump’s Climate Backlash》
2.BloombergNEF,《Global Cost of Renewables to Continue Falling in 2025 as China Extends Manufacturing 》
Copyright © 2025 利創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Replace this text with information about you and your business or add information that will be useful for your custome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