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in Turing Academy cover three major themes: ESG Net Zero Laboratory, AI Laboratory and Lean Management Laboratory. We will share articles on related topics from time to time. We also welcome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above topics to submit articles and share them with you. Insights (I want to contribute)

果樹變石,碳固未來:無花果如何將CO₂化為岩石拯救地球


 

圖靈學院
科楠偵碳事務所
2025-7-17

 

    在非洲的肯亞,有一種不起眼的果樹可能改寫地球氣候戰略。這不是什麼新型科技產品,而是一棵無花果樹。根據2025年Goldschmidt地球化學會議的最新研究,部分肯亞本土無花果樹能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₂)轉化成石灰岩般的礦物,這種自然機制為長期碳封存提供一條全新路徑。

 

研究由瑞士蘇黎世大學、肯亞內羅畢理工大學及多國學者合作進行,並在捷克布拉格的Goldschmidt地球化學年會中正式對外發表。這項研究首次提出某些熱帶果樹不只是吸收CO₂的綠色植物,更是能將碳轉化為穩定無機物的生物礦化者。

 

科學家深入分析了三種生長於肯亞Samburu地區的本土無花果樹。結果發現,其中一種名為Ficus wakefieldii的樹種具有最強的CO₂固定能力。這些無花果樹會在體內生成草酸鈣晶體,這些晶體進入土壤後,透過微生物作用轉化為碳酸鈣,也就是石灰岩的主要成分。

 

這項過程不像一般植物的碳固定只將碳儲存在樹幹或葉片的有機物中,而是將碳穩定地轉為不易分解的礦物質。這些碳酸鈣最終沉積在根部周圍與土壤中,可維持數百至數千年。

 

研究團隊使用同步輻射X光成像與微觀分析技術,確認碳酸鈣不僅沉積在植物表面,更深入滲透至樹體內部與土壤間隙,形成白色礦物結構。他們還記錄了與這種轉化相關的細菌與真菌種類,推斷這是一個植物與微生物協同作用的自然碳循環機制。

 

這種方式的最大優點,在於碳儲存的穩定性。相比傳統林業碳匯,這種無機碳沉積不易因森林砍伐、病蟲害或火災而釋出。也就是說,即使植物死亡,碳仍然穩定存在土壤中。

 

更有趣的是,這樣的樹木系統還可能改善土壤品質。碳酸鈣的形成讓土壤pH值提高,使更多養分更易被植物吸收,增加土壤肥力。研究人員正在探討這些果樹是否適合於農林複合系統中推廣使用。

 

根據SciTechDaily與ScienceDaily的報導,這項發現不只限於Ficus wakefieldii。其他多種植物也具備產生草酸鈣的能力,只要配合正確的微生物環境,也有潛力進行相似的碳礦化反應。換句話說,這可能是一項能擴大應用至全球熱帶與亞熱帶地區的自然碳封存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團隊也正在評估Ficus wakefieldii是否適合在其他地區推廣種植,包括台灣在內的亞熱帶地區。台灣具備高溫多濕的氣候環境與多樣性土壤,理論上與Ficus wakefieldii的生長條件相容。未來若能透過本地試種計畫與微生物土壤配套系統驗證其生長與碳封存能力,這種樹種有潛力成為台灣碳匯政策與農業永續管理的一環。

 

研究團隊下一步將針對這些植物的碳封存量進行量化。他們希望能準確估算出一棵樹在其生命周期內能穩定封存多少CO₂,並進一步設計規模化種植實驗。研究者也考慮將此類碳礦化果樹納入碳權體系,成為新的自然碳捕存方法學之一。

 

在氣候變遷議題日益緊迫之際,人類迫切需要各種形式的碳封存技術。不論是高科技的碳捕捉設備,還是來自自然的創新樹種,目標都是一樣:將過量的碳從空氣中帶走,並穩定地保存起來。

 

Ficus wakefieldii與其無聲運作的微生物夥伴,正悄悄提供一種解方。它們不喧嘩、不耗能,只需陽光、水與時間,便能將氣候殺手轉化為大地的一部分。如果研究進展順利,這些無花果樹將不只是森林的庇蔭者,也將成為地球碳平衡的守護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