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in Turing Academy cover three major themes: ESG Net Zero Laboratory, AI Laboratory and Lean Management Laboratory. We will share articles on related topics from time to time. We also welcome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above topics to submit articles and share them with you. Insights (I want to contribute)

「台灣綠電媒合平台啟動!中小企業採購再生能源的新出路與挑戰」

 


 

圖靈學院
科楠偵碳事務所
2025-7-30

 

一、成立背景與平台定位

 

  • 由中華民國再生能源商業同業公會主導於 2025年7月16日 正式啟用,目標在《電業法》修正成立「電力交易所」之前,先暫時提升買賣雙方效率。
  • 該平台旨在讓企業更快速接觸綠電供應商,並讓售電業者有效銷售綠電,補足目前市場資訊不透明與媒合困難的缺口。


二、實際效益與價值評估

 

1. 供需資訊透明化與媒合效率提升

 

  • 平台上現有待媒合供給量約 11.27 億度電,需求約 3.935 億度電,已有 8 家售電業者進駐,14 筆買家登記。
  • 對中小企業來說,過去購買綠電門檻高、資訊不對稱,平台扮演「便利之門」的角色,有助降低採購障礙。

 

2. 推動綠電交易量倍增

 

  • 自 2017 年 T‑REC 憑證平台啟用迄今,累積交易憑證超過 864 萬張(代表 864 億度電),案場數達 3,767 個,售電業者增至 106 家。
  • 從 2020 年發電業對售電業間交易僅 2.5 億度,增至 2023 年 28 億度,再到售電業與企業端交易約 11 億度,顯示市場高速成長趨勢。

 

3. 配合未來政策與國際標準需求

 

  • 即將落實的《電業法》修正允許 售電業者間互售,平台正好作為衔接節點,促進多對多交易活絡市場。
  • 全球推動 RE100 和 CFE 24/7(全天候無碳能源)趨勢,企業要求電力於每小時皆來自零碳來源,平台有助建立時間一致性與地域對應的媒合條件。

 

4. 推動擴大中小企業參與與碳責任落實

 

  • 雖然大型企業整合綠電已較為普及,但中小企業仍是市場盲點。平台透過簡化流程與媒介功能,有機會讓更多中小企業加入減碳行動。


三、限制與挑戰提醒

 

1. 媒合量相對有限

 

  • 儘管供需資訊透明,但目前待媒合供給(約 11.3 億度)與需求(約 3.9 億度)的規模,對比於整體市場(2030 預估需求將達 300–400 億度),仍只是小水花。

 

2. 缺乏配電與時間一致性能力

 

  • 平台目前偏重綠電額度與長期購約媒合,但尚未能確實做到電力時間對時間(hourly matching)與地理一致性,無法完全符合未來 CFE 24/7 要求。

 

3. 需與未來「電力交易所」協同定位

 

  • 平臺是臨時橋樑角色,實際交易機制與監管功能需待電力交易所成立後完善:否則媒合只是「掛空名」,缺安全價格與法規保障。


四、總結評價

 


五、前瞻建議與機會觀點

 

1. 提升平台功能層級:加入內建時間與地域匹配功能,支援真實時段電量與憑證對應,有助未來與 CFE 24/7 措施整合。


2. 擴增供需資料庫與中小企業教育:鼓勵更多企業、尤其中小型用電戶註冊平台與上傳需求,並提供相關教育資源,逐步擴大媒合效率。


3. 結合信託與金流保障機制:引導更多平台合作與銀行信託模式(如星星電力與永豐銀行的信託做法),可以建立交易信賴度與資金安全。


4. 跟進電力交易所建構進度:平台應定位為交易所試跑用例,待交易所成立後,應快速整合技術並移轉至更正式市場。


結語

 

    以務實前瞻視角看,這個「綠電媒合平台」無疑填補短期市場缺口,提供初步供需媒合效率與資訊透明化。但若它不能及時升級、真正建構時間與地域一致匹配能力,以及順利與即將成立的電力交易所整合,長期效益恐淪為「踩點政績」而非能源轉型助力。若能加以改善,它仍是未來台灣邁向成熟綠電市場不可或缺的一步。

 

 

參考資料:
 "公會版綠電媒合平台啟用 - 奇摩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