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in Turing Academy cover three major themes: ESG Net Zero Laboratory, AI Laboratory and Lean Management Laboratory. We will share articles on related topics from time to time. We also welcome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above topics to submit articles and share them with you. Insights (I want to contribute)

Tokyo NexTech Week 2025 參訪報導|下集:AI代理人與數位人才,台灣該如何迎頭趕上?

 

圖靈學院
科楠
Tokyo Big Sight
2024-4-17

 

    延續上一篇,我繼續分享此次在東京 NexTech Week 2025 的觀察。這次展覽不僅展示了技術突破,更讓我親眼看見「技術如何被導入現場」——尤其在數位人力與 AI 代理人的部分,日本企業的執行力與現實導向令人印象深刻,也讓我思考:台灣準備好了嗎?

 

AI Agent,不是助手,而是「數位同事」

 


    展場內一大亮點,是今年首度設置的「AI Agent World」。在這裡,我看見了新一代 AI 代理人不再只是客服工具,而是企業流程中的數位「參與者」。

 

例如,一家日本BPO業者展示的 AI Agent,已能獨立完成客戶信件判讀、資料查詢、回覆草擬並回報進度。這不僅是技術成就,更是一種工作方式的改變。

 

在現場訪談中,我得知這家公司特別設置了一個「數位共事室」,讓人類同事每天與 AI 共用任務面板、共同解決問題。該公司主管說得直白:「我們不是用AI來取代人,而是讓AI在工作中成為夥伴。」

 

這種思維對照台灣企業對 AI 的態度,有明顯差異——台灣常把 AI 當成「工具」或「看不見的自動化」,而不是正式納入流程中管理。

 

數位人才的組織改革,而非單一技能訓練

 


    在「デジタル人材育成支援EXPO」區,我本以為只是介紹數位課程、線上學習平台。但實際上,日本參展企業多強調的是「整套數位轉型方案」,而非單點學習。

 

像是 NEC 展示了一套「數位適性診斷工具」,能協助企業盤點內部人員的數位潛力與適應力,依照部門需求提供量身打造的學習內容、任務歷練與組織再設計建議。說白了,不只是讓員工會寫Python,而是整個組織都往數位化邏輯去演化。

 

另一個讓我驚艷的案例是富士通,他們展示的「技能轉移與高齡人才再培訓模組」,不只是年輕工程師受惠,連55歲以上的資深技術人員,也被安排進了混合式數位學習與跨部門共創實作中。這種重視「組織文化演化」的方式,顯然超越了單純「找更多資料科學家」的層次。

 

對台灣的三點建議

 

    此次參展,讓我感受到日本科技圈已進入「商業落地與組織變革」的新階段,而台灣要在這波浪潮中佔有一席之地,我認為有三點值得借鏡:

 

1.從「技術導入」走向「組織整合」

 

    台灣企業在導入AI時,常見的是「單點導入」:一個客服機器人、一套推薦系統。但這樣做往往缺乏整合視角,導致難以持續優化。日本的做法是「把AI納入整體營運設計」,包含流程、人力、決策與績效評估一併調整。

 

2.數位人才要搭配「場景設計力」

 

    光會寫程式不夠,還要能設計「使用場景」並與業務部門對話。日本許多企業的做法是讓AI工程師與現場部門共同駐點工作半年,從場景中長出解決方案。這種跨部門長期合作機制,是台灣企業可以仿效的重點。

 

3.政策與產業扶持要對焦「落地應用」

 

    日本政府不再只是「補助研發」,而是推出針對中小企業導入AI的落地方案與驗證實驗區域,並由大型企業主導帶動。台灣在產業政策上也應從「補助買設備」轉向「補助驗證商業模式」,讓技術真的能活在場域中。

 

結語:未來不等人,現在就是競爭起點

 

    這次來到 NexTech Week 2025,我深刻感受到一件事:技術已經不是問題,怎麼讓它真正「用起來」,才是各國企業真正的挑戰。

 

回望台灣,我們有優秀的AI人才與工程技術,但在跨域合作、組織變革、與真實落地應用上的推進,仍有許多需要補課之處。

 

未來10年,將是數位治理與智慧企業的關鍵世代。如果我們能夠轉念,從工具導入轉向思維重構,那台灣或許仍有機會,不只是追上,而是引領亞洲下一波數位轉型潮流。

 

*文內照片by科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