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in Turing Academy cover three major themes: ESG Net Zero Laboratory, AI Laboratory and Lean Management Laboratory. We will share articles on related topics from time to time. We also welcome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above topics to submit articles and share them with you. Insights (I want to contribute)

Tokyo NexTech Week 2025 參訪報導|上集:從AI到量子,科技新勢力震撼東京

 

圖靈學院
科楠
Tokyo Big Sight
2024-4-16

 

 

    這週,我特別飛往日本,參觀了一年一度的「Tokyo NexTech Week 2025 春季展」。這場於東京國際展示場(Tokyo Big Sight)舉辦的科技大展,雖然聚焦於「AI・區塊鏈・量子科技」等熱門主題,但真正震撼我的是:這不只是一場技術展示,更是一場實踐力與未來想像的碰撞。

 

第一印象:AI,不再只是技術,而是產品

   

     一走進「AI・人工知能 EXPO」會場,映入眼簾的是滿滿的實作應用。從客服自動化系統、合約審閱AI、到內嵌語音辨識的穿戴裝置,這些產品早已跳脫實驗階段,實打實地被部署在商業現場。

尤其像是日本新創公司推出的「AI會議摘要員」——一套結合語音辨識與生成式AI技術的解決方案,能自動將多語言會議即時轉錄、摘要並翻譯成所需語言,精度極高。我當場試用了中文版與英文版的切換,幾乎無須人為修正,對於跨國企業而言可說是極具實用性。

 

這樣的應用也讓我思考,台灣雖有不少模型研發實力,但距離「將AI做成產品並能穩定落地」這一步,似乎還有些差距。

 

Web3 與區塊鏈:從去中心到實用導向

 


    在「Blockchain EXPO Tokyo」展區,與我原先預想的「炒幣、NFT」畫風完全不同,多數展出企業主打的是「可信任資料交換平台」與「去中心化身份(DID)系統」等實際落地應用。

其中一個案例讓我印象深刻:一家日本銀行與區塊鏈新創共同開發的供應鏈金融平台,透過智能合約直接連結小企業與資金來源,簡化驗證流程,同時透過區塊鏈確保資料不被竄改。在場的工程師表示,該平台已經進入商業化試點階段,預計2025年底正式上線。

 


我不禁想,台灣金融與供應鏈企業雖然也嘗試過類似應用,但總卡在「跨部門協作」與「法規障礙」上,而這些日企似乎已找到合作共識,快速迭代。

 

量子計算:雖仍早期,但策略明確

 

    在「Quantum Computing EXPO」,現場多是硬體展示與量子加速模擬平台的介紹,技術門檻不低,但日本企業與學研單位展現出長期投入的決心與策略。

我參加了一場由東芝與東京大學共同主辦的論壇,主題是「量子技術在藥物設計與材料模擬的應用可能性」。與會者強調,量子領域雖非短期回收的技術,但日本政府明確定位為「十年後的產業命脈」,因此已有針對量子人才培育與應用導向的長期計畫。

反觀台灣,目前仍將量子視為「實驗室內的學術研究」,缺乏商業視角切入點。


未完待續:下一篇將帶您看見數位人才與AI代理人的應用現場,並從整體角度,思考台灣在這場科技洪流中可以學習與借鏡之處。

 

*文內照片by科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