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in Turing Academy cover three major themes: ESG Net Zero Laboratory, AI Laboratory and Lean Management Laboratory. We will share articles on related topics from time to time. We also welcome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above topics to submit articles and share them with you. Insights (I want to contribute)

Neuralink 2025:腦機接口革命的下一步,未來還是夢想?

 

 

圖靈學院
科楠
2025-5-1

 

    作為一個對科技改變生活的可能性充滿好奇的人,我一直密切關注 Neuralink 的動向。這家由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創辦的神經科技公司,試圖通過腦機接口(BCI)讓人類大腦與電腦直接「對話」。從治療癱瘓到恢復視力,甚至是讓我們變得「更聰明」,Neuralink 的願景聽起來像科幻電影,但它正在一步步成為現實。2025年,Neuralink 交出了哪些成績單?今天,我就來為大家梳理它的最新進展,並分享我的一些看法。

 

三位患者的突破:從意念到行動

 

    Neuralink 的 N1 植入設備是當前進展的核心。這款無線腦機接口通過超薄電極線(比頭髮還細!)記錄大腦神經元活動,將意念轉化為數字指令。截至2025年4月,Neuralink 已成功為三名癱瘓患者植入設備:


第一位患者 Noland Arbaugh(2024年1月植入)能用腦波控制電腦遊標、玩棋類遊戲,甚至操作智能設備。這讓我震撼:一個完全癱瘓的人僅靠「想」就能完成這些操作,簡直是科技的魔法!


第二位患者「Alex」(2024年夏季植入)更進一步,他不僅能玩《絕對武力2/Counter-Strike 2》這樣的電腦遊戲,還開始學習3D設計。這讓我想到,腦機接口或許不僅是醫療工具,未來可能成為娛樂或教育的「超能力」。


第三位患者(2025年初植入)目前細節較少,但 Neuralink 計劃在今年為20至30人植入設備,顯示他們對技術的信心。

這些案例讓我既興奮又感動。對於癱瘓患者來說,這不僅是恢復功能,更是重獲尊嚴和自由的希望。但我也有些擔憂:第一位患者的電極有15%失效,Neuralink 雖通過演算法優化解決部分問題,但這提醒我們,技術穩定性仍是挑戰。

 

Blindsight:讓盲人「看見」的希望

 

    2024年9月,Neuralink 公布了「Blindsight」項目,目標是通過向視覺皮層發送電脈衝,讓盲人感知像素化的視覺(類似光點組成的圖像)。這項技術已獲得美國 FDA 的「突破性設備」認證,雖然還沒開始人體試驗,但聽起來就像《駭客任務》中的場景!


作為一個視力正常的人,我很難想像失去視覺的痛苦。如果 Blindsight 能讓盲人重新「看見」世界,哪怕是低解析度的圖像,也會是巨大的突破。但我也在想,這種技術會不會讓人過分依賴植入設備?未來,視力正常的我們會不會也想用它來「升級」視覺,比如看到紅外線或紫外線?

 

R1機器人與新試驗:自動化手術的未來

 

    Neuralink 的 R1 手術機器人讓我印象深刻。它像一台高精密縫紉機,將電極精準植入大腦,減少人為誤差。公司正在改進 R1,目標是實現全自動化手術,以便未來為數百萬人提供植入服務。此外,Neuralink 在加拿大啟動了 CAN-PRIME 試驗,測試設備在四肢癱瘓患者中的表現,並計劃通過 CONVOY 研究讓患者控制機器人手臂。


R1 的自動化手術讓我既驚嘆又有些緊張。精準度高當然好,但機器完全取代外科醫生,萬一出錯怎麼辦?不過,馬斯克的願景是大規模應用,這需要自動化來降低成本和風險。我期待看到更多試驗數據,證明這一切是安全可靠的。

 

爭議與挑戰:科技的另一面


    Neuralink 並非一帆風順。動物試驗中的猴子死亡事件引發了倫理爭議,動物保護組織批評其測試過程草率。馬斯克反駁說,選用的猴子本就有健康問題,但這還是讓我有些不安。此外,2025年2月,FDA 裁員可能影響 Neuralink 的監管審查,這讓我擔心安全標準會不會受到影響。


技術上,當前電極只能捕捉神經元群體信號,無法精確到單個神經元,這意味著需要複雜的演算法來「解碼」大腦指令。這讓我想到,Neuralink 的長期願景,比如讓人類與 AI 融合,可能還需要數十年的技術迭代。

 

科技進步總是伴隨著爭議。動物試驗的倫理問題確實需要更透明的處理,但我也理解,醫療技術的發展往往需要這一步。我希望 Neuralink 能在公開性和安全性上做得更好,讓公眾更放心。

 

未來在哪?從醫療到「人機共生」

 

    短期內,Neuralink 專注於醫療應用,幫助癱瘓、盲病或 ALS 患者恢復功能。馬斯克的長期目標更激進:他想通過「神經蕾絲」(neural lace)讓人類與 AI 融合,增強認知能力,與未來的超智能競爭。這聽起來很酷,但也讓我有些忐忑,如果每個人都植入芯片,隱私怎麼保護?我們的思維會不會被「駭入」?

 

我完全支持 Neuralink 在醫療領域的努力,這對患者來說是福音。但「人機共生」的想法讓我既好奇又謹慎。或許未來,腦機接口會像智能手機一樣普及,但現在,我更希望看到它先解決眼前的問題,比如讓更多患者重獲新生。

 

結語:夢想與現實的交匯

 

    Neuralink 在2025年的進展讓我看到了科技改變人生的潛力。從幫助癱瘓患者控制設備到探索視力恢復,這家公司正在將科幻變成現實。但挑戰也不少:技術穩定性、倫理爭議和監管障礙都需要時間解決。作為一個科技愛好者,我既為 Neuralink 的突破喝彩,也希望它能以更負責任的方式前進。

 

您對 Neuralink 的腦機接口有什麼看法?是期待它的未來,還是有些擔憂?歡迎在我們FB粉絲頁中留言區中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