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in Turing Academy cover three major themes: ESG Net Zero Laboratory, AI Laboratory and Lean Management Laboratory. We will share articles on related topics from time to time. We also welcome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above topics to submit articles and share them with you. Insights (I want to contribute)

「Google 與 CFS 簽 200 MW 核融合電購約:商業化里程碑與挑戰解析」

 

科楠偵碳事務所
2025-7-9

 

    2025 年 6 月 30 日,Google 宣布與 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CFS)簽下首張核融合電力購買合約(PPA)。內容為購買 200 MW 重量級電力,來源為位於美國維吉尼亞州 Chesterfield 區的 ARC 商用融合電廠。

Photo Source:CFS Energy

 

CFS 成立於 2018 年,是麻省理工學院(MIT)等實驗室孵化的融合新創。它依託 SPARC 試驗機台,以高溫超導磁鐵壓制等離子體,為商用 ARC 廠鋪路 。

 

Google 自 2021 年即成為 CFS 投資者,這次合作不僅是資金加碼,還包括選擇權,未來可擴大購電規模。

 

依計畫,ARC 廠將於 2030 年初接入電網。它裝機容量約 400 MW,Google 購買契約等於買下半數電力 。若按 200 MW 電力推算,足以供應約 7.5 萬戶。

 

這次購約具里程碑意義,堪稱企業對融合能量的首張大規模承諾。先前 Microsoft 已於 2023 年簽了 50 MW 融合購約,但規模偏小。

 

核融合是什麼?為何重要?

 

    融合之名來自太陽核心。氫原子融合成氦,釋放巨大能量。相比之下,現役核電靠細分重原子(裂變)。融合產物少,無長壽放射性廢料,更不排碳 。

 

CFS 的技術重點在高溫超導磁鐵(HTS),可壓制高能量等離子體,使 tokamak 更小、成本更低。SPARC 試驗機預計 2026 年運轉,若能達到能量收支平衡(Q>1),便為 ARC 商業廠鋪路。

 

融合電廠若能成功量產,可提供:

 

  • 巨量電力,接近天然氣廠規模;
  • 全天候運作,支援電網穩定;
  • 燃料取自海水氘氚,取之不盡。

 

Google 因應 AI 與資料中心用電暴增。融合正是為電力需求新時代設計 。


這案子所代表之意義?

 

 ✅ 1. 商業化節點?「未來」還是「當下」?

 

Google此舉具有象徵價值。它用購電合約,告訴市場:「融合不是科幻,它正在蓄勢待發」。畢竟融合商業化目標定位在 2030 年代,距今至少 5 年以上。要知道從技術到量產,仍有一大段隱形隧道。

 

 ❗ 2. 技術不成熟,陷阱不少

 

SPARC 要先達 Q>1,不代表 ARC 商轉一定成功。高溫磁鐵能否長期穩定工作?熱傳遞、維修成本、廠房建造,都還沒通過長期驗證 。

 

 🔄 3. 延遲風險高,必須有備案

 

Google 2030 前仍需依賴太陽能、風能、SMR、小模組核電。融合若延期,它的綠電承諾恐難兌現 。

 

 💰 4. 資本與市場信號效應

 

Google 的金流背書,可幫 CFS 拉到資本市場更多支持。隨著 Frost/Microsoft 紛紛投入,融合產業估值與能見度同步升高。

 

觀察重點與未來展望

 


總體評論:理想與現實間的策略博奕

 

Google 此舉具備三重意涵:

 

1. 製造市場聲量:100% 融合承諾本身就是強烈信號。
2. 分散風險的策略:一邊投紮短期綠電,一邊持股嶄新技術。
3. 帶動生態系:一旦 SPARC 驗證,ARC 勢必加速落地;供應鏈也迅速跟進。

 

但肯定是豪賭。融合從試驗到商用,一路佈滿不確定性。要達到商轉,還得克服極端環境穩定度、成本控制與營運維護。商用廠若成功,Google 可說是先行者。若失敗,只剩長期等待成本。


結語

 

    這次合約宣告融合能商業化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第一道里程碑。Google 的選擇,既顯示它對科技前瞻,又凸顯當前綠能政局下的求穩戰略。

 

從科楠老師視角看,重點不在於「融合是否當下可用」,而在於「融合作為未來能源拼圖的一環,其價值正被企業與市場逐漸重構」。它證明願意高投資者,也願投入長期思考。

 

但要提醒:2030 年前,Google 若要達到零碳,仍需倚賴傳統綠電與其他清潔能源。融合只能算既未來也既不保證的「熱血選項」。

 

最後一句:融合如火,未必燒透。但願它照亮能源未來,而不只是燈塔。

 

 

參考資料
[1]: "Google Signs Deal to Buy Fusion Energy From Bill Gates-Backed Nuclear Startup" 
[2]:"Google and 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 Sign Strategic ..."
[3]: "Signs 200MW Offtake Agreement with 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  
[4]: "Google signs 200MW fusion PPA with 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  
[5]:  "Google bets on fusion power as it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grow"